
動物保護專家胡慧建:經歷新冠肺炎疫情后,我們該如何與野生動物相處?
- 點擊次數:
- 日期: 2020-04-23
- 來源: 《動物防疫一線》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發生,給了人們一次沉痛的教訓,也將人們的目光重新聚焦在了野生動物身上。
然而,野生動物是引起本次疫情的罪魁禍首嗎?我們是否對野生動物存在著一些誤解?經過本次疫情后,我們又該如何與野生動物相處?就相關問題,本刊邀請到了動物保護專家、廣東省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動物生態與恢復中心主任胡慧建研究員為我們解答。
胡慧建研究員
誰才是導致本次疫情的罪魁禍首?
國內研究表明,很多野生動物都可能攜帶病原體,進而成為傳播源。果子貍、蝙蝠、竹鼠、獾等便是冠狀病毒的常見宿主,而據推測,武漢本次的新型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很可能是蝙蝠。
但胡慧建研究員認為,即使病毒起源于野生動物,蝙蝠等野生動物也并非本次疫情的使壞者,因為它們沒有主動傳播疫病。
胡慧建研究員指出,本次疫情的病毒是特有的,且不是直接從蝙蝠等野生動物傳播給人的。據他分析,造成本次疫情的病毒更多的可能是從蝙蝠等野生動物體內先起源,然后這些病毒在特殊的環境里發生變異,才產生對人具有強感染能力的新病毒。其中,蝙蝠中發現的SARS和新冠狀病毒、馬來穿山甲中的新冠狀病毒、禽流感H5N1和H7N9病毒都是類似情況。
因此,我們對野生動物無需過于恐慌。至少到目前為止,自然環境下的野生動物都是相對安全的,一方面是未在野生動物中發現與本次疫情一致的病毒,更沒有出現野生動物因此而死亡的事件;另一方面是當前在蝙蝠和馬來穿山甲上發現的類似病毒,還不具備感染人的能力,所以野生動物對人總體上是安全的。
事實上,本次疫情或許與蝙蝠等野生動物有關,但本次疫情更多的還是因為是人禍,是由于人類的不當行為導致。
本次疫情我們更應該關注什么?
就本次疫情而言,胡慧建研究員覺得更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是:什么樣的環境使病毒發生了變異,進而導致了疫情的爆發?
胡慧建研究員表示,從2003年以來發生在中國的數次疫情來看,這些環境通常具有幾個特點:
一、屬于“臟、亂、差”的市場或餐館;
二、有多種動物活體混雜(非法獲取的野生動物、人工養殖動物和家禽家畜混雜);
三、有密集人流往來,同時售賣的動物多缺乏檢疫。
胡慧建研究員指出,這些環境無疑把自然界、人工環境和人居環境的病毒充分地組合到一起,造成了病毒的多樣化和對人可感染的變異條件。顯然,這些環境是導致疫情發生的重要因素,而這些環境的出現實際上與人類的不當行為有著密切關系,如非法獵捕和售賣野生動物、忽視衛生條件、漠視動物檢疫等。
由此可見,野生動物來源性的疫情是完全可避免,關鍵在于要清除這些環境,即清除非法所獲野生動物活體+人工養殖動物活體+家禽家畜活體+“臟亂差”的環境。這就要求我們在衛生習慣、市場管理、動物貿易監管和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等方面做好管理。
除此之外,胡慧建研究員還表示,野生動物擁有自己生存的環境,只要我們不隨意去接觸、干擾和破壞,就極少會出現其身上病毒發生特殊變異,進而感染人的可能,所以我們關鍵是要控制好自己的行為,在發現野生動物聚集的地方,不要靠近、接觸、干擾和破壞,更不要獵殺和買賣,那樣我們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確保安全。
人類只能與野生動物隔絕?
野生動物身上攜帶了這么多病毒,我們是不是只能與其隔絕?對此,胡慧建研究員指出,野生動物資源也是人類重要的戰略性資源,在這方面我們可以考慮保護它們和理性利用它們,但絕不能破壞性的、無節制或無所作為地利用它們。
胡慧建研究員提醒,在野生動物利用上必須區分中自然界野生動物和人工繁育的動物概念。前者利用要多考慮其自然生態功能,如傳粉、改善土壤、維護生態穩定、基因庫等,以全面保護、嚴控利用為主;后者則要多考慮技術成熟和動物福利,在產業上要更多引入正規化管理方法與技術,多參考當前家禽家畜養殖業中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方法,在市場上有要準入制和專區式管理,還要對其最終用途有明確的細分以區別出不同的管理對策。
具體到管理上,胡慧建研究員指出,我們必須將自然界中的野生動物與人工繁育的動物嚴格區分開來,對前者采用嚴格的管控措施,盡量做到“不獵、不捕、不食、不用”。對人工繁育的動物則要采用名錄制,建立繁育技術成熟物種名錄并公布;在產業上要適當鼓勵技術創新與研發以更有效、更福利和更有序地利用人工繁育野生動物,在管理上可引入一些新技術新方法,如遠程監控、個體電子標記、市場準入制和專區化管理、物種自動識別等等。此外,對人工繁育動物的養殖場也要嚴格管理,嚴格遵守現有的相關技術規范要求,特別是動物檔案、個體標記、防疫檢測和衛生條件上要嚴格把關。
胡慧建研究員強調,我們在野生動物利用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疫病的防控:一是要清除野生動物、人工繁育動物和家禽家畜與密集人流的活體混雜環境,從而切斷變異通道與傳播通道;二是在疫情期間,不要害怕野生動物,不要去干擾和破壞野生動物生活;三是在人工繁育的養殖場則做好隔離與檢疫,采取相對集中的定點宰殺,在市場上盡量避免除寵物外的活體現場買賣等。
人類如何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
本次疫情的發生也讓我們意識到,隨意地傷害野生動物,終究是會付出代價的。胡慧建研究員指出,我們要有與自然生命共命運、共發展,以及加強對自然界野生動物保護的意識。與自然界中野生動物相處時,要給野生動物一個充分的空間,做到“可以近鄰,但不接觸;可以觀賞,但不干擾;可以交流,但不喧嘩;可以救助,但不占有。”
同時,我們要將自然界野生動物與人工養殖動物嚴格區分,采取不同的管理對策,從而構建出人類與自然生命的命運共同體。胡慧建研究員表示,野生動物資源是我們人類和國家的戰略性資源,我們一定要保護好它們,與它們和諧相處,創建人與自然生命的命運共同體。
采編丨溫德平
* 《動物防疫一線》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1 全國各省非洲豬瘟疫情監督舉報電話
- 2 賽出水平,競出風采!第三屆全國農業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廣東省初賽(動物疫病防治員競賽)成功舉辦
- 3 2019年動物強制免疫疫苗質量綜合評估結果通報會暨廣東省動物防疫技術交流協會會員代表大會順利召開
- 4 飼料加熱到底能不能殺死非洲豬瘟病毒?為什么母豬、公豬、大豬更容易感染?
- 5 海南省財政緊急撥5000萬元防控非洲豬瘟,撲殺補助標準1200元/頭
- 6 2020年秋冬季家禽重要疫病防控培訓班(第二期) 在江門開平順利舉辦
- 7 廣東省強制免疫疫苗調撥管理工作會議成功舉辦
- 8 2021年家禽疫病防控技術培訓班順利召開
- 9 粵西地區獸醫檢測技術與診斷技能培訓班(安普學院)成功舉辦
- 10 第三屆全國動物疫病防治員競賽廣東省代表隊選拔賽成功舉辦